从上到下依次为喜鹊巢的框架、外观以及内部结构
图片源自网络,见标识,最后一张源自wiki)
主要的鸟巢类型
首先呢,我们先从从不筑巢的鸟类说起。大家最熟悉的不筑巢的鸟类应该非杜鹃莫属,其中又以大杜鹃最为人熟悉,也就是平时说的布谷鸟。目前已知的资料显示,大杜鹃有100多种寄主,国内有报道的也有20多种。为了防止被寄主识别出来,它们的卵色模拟一直在进化,当然寄主也不傻,它们的应对能力在进化,于是它们就这么一直在不停的进行着识别和反识别的军备竞赛。
寄生在白腹短翅鸲中的大杜鹃
摄影/胡运彪
这张图展示的是寄生在白腹短翅鸲中的大杜鹃。上面中间那幅图中偏白色那枚卵就是大杜鹃的卵,上面最右侧那幅图也是大杜鹃的卵,也就是说寄生白腹短翅鸲的大杜鹃可以下两种颜色的卵,但主要是偏白色那种,在我见过的20多个寄生巢里面,只有2个是右侧那种颜色的卵。
除了寄生性杜鹃科鸟类以外,还有一些寄生性鸟类,如美洲大陆的牛鹂,非洲大陆的响蜜鴷和维达雀,以及黑头鸭等,目前已知的种间巢寄生鸟类一共有100种。
褐头牛鹂
注:图片来源不详
褐头牛鹂,是美洲大陆的寄生性鸟类,它们不会像大杜鹃那样把寄主的蛋拱出来,但雏鸟体型比寄主的幼鸟大,每次都会先抢到吃的,寄主的雏鸟可能会因此而饿死,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活下去。(时间太久,暂时找不到出处了)
黑喉响蜜鴷
图片/Claire & Jeroen 2011,biology letters
这是非洲大陆的黑喉响蜜鴷,它们寄生的是一些洞巢鸟类,拱蛋是拱不出去的,只好进化出别的技能。出壳后,幼鸟的喙的尖端带钩,可以直接将寄主的卵和雏鸟杀死,但这一结构等到成年后基本就消失了。(自Claire & Jeroen 2011,biology letters)
说完寄生性鸟类,下面按照筑巢地点说一下鸟巢的类型,可以简单分为5大类:地面巢,水面浮巢,洞巢,编织巢和特殊形式的巢。
1.地面巢地面巢又可简单分为3类:(1)凹坑:随地做巢,无任何巢材,例如鸵鸟、燕鸥和大鸨等。(2)简单巢:凹坑里面填充一些巢材,如雉鸡类、雁类以及部分鹬类。(3)地面编织巢:巢一般很精致,结构复杂,如一些地面营巢的雀形目鸟类,例如一些柳莺和一些鸲类等。
环颈鸻
摄影/阙品甲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阙品甲博士拍摄的环颈鸻。它的巢非常简单,就是地面上的凹坑,尤其是下面脚印中产的两枚卵。
雉鸡的巢
摄影/胡运彪
这是我拍摄的雉鸡的巢,这个就比环颈鸻稍微好一些了,至少巢里会垫些东西(拍摄的时候相机和它只有半米,它肯定在说‘你没看见我,你没看见我~~~’)。
柳莺的巢
摄影/胡运彪
这是柳莺的巢,比刚才两位要复杂了许多。
红喉歌鸲的巢
摄影/胡运彪
红喉歌鸲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两幅图则是红喉歌鸲的巢,它的巢也位于地面,比柳莺的巢还要难找一些。我找到的几个都有些许运气的成分。
2.水面浮巢。水面浮巢主要是一些游禽类和涉禽类,巢多为芦苇或者其他水草构成,漂浮于水面,如䴙䴘和一些秧鸡科鸟类,也有一些直接产在水生植物的叶片上,例如水雉。
小䴙䴘的水面浮巢
图片来自网络
最常见的水面浮巢可能就是这个啦,小䴙䴘。
3.洞巢。洞巢的形式多样,有(1)树洞巢(如啄木鸟、鸳鸯、一些山雀以及小型的猫头鹰等);(2)岩/土洞巢(如一些鹡鸰、岩鸽、崖沙燕、赤麻鸭和一些大型猛禽等);(3)地洞巢(如普通翠鸟、地山雀等);(4)人工建筑里的洞巢(如麻雀、大山雀、楼燕等)。
大斑啄木鸟的巢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就是比较常见的大斑啄木鸟了,这个也是在城市里比较容易见到的。
褐头山雀筑巢
摄影/胡运彪
这是褐头山雀,嘴里叼着的是木屑,图中这只正在凿洞筑巢。像大斑啄木鸟和褐头山雀这一类鸟能自己凿洞,也叫初级洞巢鸟,但如果有现成的话,它们也会坐享其成,所以我们的人工巢箱才能招引到鸟。
鬼鸮
图片来自网络
一些小型的猫头鹰,如图中的鬼鸮则只能利用别人的或者天然的,这一类叫做次级洞巢鸟。
在土坎里做巢的灰鹡鸰
摄影/胡运彪
土洞里的普通翠鸟
图片来自网络
普通翠鸟在土壁上凿洞筑巢
图片来自网络
土洞里的普通翠鸟,所以说天然的非水泥硬化的河堤对于翠鸟来说是很重要的。
北红尾鸲的巢
摄影/胡运彪
北红尾鸲的巢址属于比较多变的,在土洞、墙洞,巢箱、房檐、烟囱和排水管都可以。(红框里是正在孵卵的雌鸟,拍摄于一个排水管道)
4、编织巢。编织巢指的是在植物上(草、灌木或乔木),用树枝、树叶、草茎以及动物毛发等材料编织而成的巢。结构大多复杂而精致。按照形状来分有(1)盘状巢,(2)皿状巢(碗状或杯状巢),(3)球状巢和(4)瓶状巢。
山斑鸠的盘状巢
摄影/胡运彪
山斑鸠的盘状巢,超级简单,目标只有一个,卵漏不出来就可以,它的筑巢地点也很多样,乔木、灌木、门框、阳台、空调架等。
灰头鸫的碗状巢
摄影/胡运彪
酒红朱雀的碗状巢,里面垫了些毛发
摄影/胡运彪
褐头雀鹛的杯状巢
摄影/胡运彪
银喉长尾山雀和它的球状巢
摄影/胡运彪
5.特殊形式的巢。这些属于不大好归类的一些,例如(1)泥巢(常见的家燕和金腰燕);(2)唾液巢(如金丝燕);(3)叶巢(如缝叶莺类);(4)织雀巢(各种织雀类的巢)和(5)冢巢(塚雉科鸟类的特殊巢穴)。
上图为金腰燕,下图为家燕
上图是金丝燕的巢,下图是燕窝。保护动物,请拒绝食用燕窝。
长尾缝叶莺缝制的巢
织雀类的巢
当然,还有织雀类的巢,织雀们各个都是大师。
冢雉类的巢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冢雉类的巢,第一幅是示意图,第二幅是不是很像一个坟头呢,主要依靠腐烂树叶的热量将其孵化。
见到鸟巢怎么办
我个人非常讨厌和反对不文明的巢拍行为,但大家还是偶尔会发现鸟巢,这个时候可能由于不正确的方式导致无心之失,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聊一下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一般而言,经过培训的专业鸟类学工作者的查巢活动并不会增加巢捕食风险,英国鸟类学会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未经培训的人员的不恰当的查巢方式对鸟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造成鸟类直接弃巢。
2)增加鸟类的巢捕食风险。
基于此,我个人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A)小心翼翼地接近巢并将干扰降到最低。查巢时需要仔细观察周围是否有天敌存在,尤其是猫、松鼠以及鸦科鸟类等。查巢时尽量快速看完,不要过多停留。每次查巢的路线尽量有所变化,不要按照同一的路径接近巢,否则很容易给捕食者留下线索。另外,在雏鸟接近离巢时(一般10日龄以后),不要再靠近鸟巢查看,此时很容易将雏鸟从巢内惊飞,使其提前离巢,增加其死亡风险。
B)未经培训不要擅自碰触鸟卵和雏鸟。大多数雀形目鸟类的鸟卵都比较小,卵壳很薄,有些鸟类轻轻一碰就有可能将其碰坏。雏鸟刚出壳阶段皮肤裸露,体型非常小,不恰当的接触方式也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这一点而言,大家还是最好不要用手碰,拍照就可以了。
C)亲鸟在巢不要靠近。近距离靠近鸟巢会使亲鸟从巢中惊飞,会对鸟类的正常孵卵和暖雏等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D)科学地记录观测信息。如果想让自己的拍摄和观测更有意义,更有科学价值,还需要记录相关的信息。如每次查巢时的状态(筑巢、产卵、孵卵、育雏、捕食、卵的数目、雏鸟的数目等)、巢的GPS位置(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巢的形状、所在位置(树上、地上、洞穴或者水面等)、营巢植物的种类、离地面的高度、周边环境信息等。
简单总结一下,如果遇到鸟巢,想知道是什么鸟的最好方式就是等着亲鸟回巢,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拍照,但拍照时最好在旁边放一个比例尺,例如笔、硬币、卡片等均可,并记录下相关的信息(巢的位置等等),这样的话专业人员后期也方便鉴定,如果只通过卵色是很难鉴定的。
如果有拍到的鸟巢,可以和我联系!
微信号(panghuioz)或者邮箱均可huyunbiao1986@126.com
最后推荐两本鸟巢方面的科普书,值得拥有哦。第一本是《千奇百怪的鸟世界》,日本的铃木守著,雷维蟠和王郁婷翻译(专业人士翻译,相当靠谱)。
另一本是郑光美院士出的《科学家大自然探索手记——鸟之巢》,强烈推荐啊
本文编辑:海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