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习武之人来说,他们对各种兵器有着独特且深厚的情结。正如俗话所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不想熟练掌握各种兵器的使用呢?在古代,这更是许多武者梦寐以求的境界。然而,玩兵器有时也会遇到尴尬的情况,那就是常常分不清自己手中的武器究竟叫什么名字。
例如古代的枪、矛、槊这三种兵器,经常让人难以区分。除非是内行或兵器研究专家,否则摆在眼前的这三种兵器往往让人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正确称呼。其实,造成这种混淆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古代对于兵器和兵种之间存在一种循环性的鄙视链。那到底这背后的缘由是怎样的呢?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枪、矛、槊这三种兵器极为普遍,几乎是军中士兵的标配,也是战斗的主要武器之一。可以说,战场上使用这三类武器的士兵占比至少达到了五成甚至八成。毕竟这些武器不仅适合近身肉搏,也适合一定的远程攻击,同时对骑兵作战极为适用。
有趣的是,由于兵器不断更新改良,不同时代对它们的设计和制造标准也存在差异,因此枪、矛、槊经常被混淆。即便是作战的士兵,有时也要仔细观察才能分辨清楚。主要原因在于这三种武器外观极为相似——都由一根笔直的木杆和一个尖锐的金属枪头组成。尽管长度上存在些许差异,但如果普通百姓面对摆放在一起的这三种兵器,很容易因为外形相近而分不清楚。再加上一些朝代对兵器的标准不统一,更加剧了这种混淆。
因此,这并非古人“眼神不好”,即使是现代人,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知识,也同样难以区分。那么,究竟这三种兵器是否毫无区别呢?其实不然,它们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体现在用途、材料、规格以及对应的兵种上。
首先来看看枪。枪是古代一种典型的长杆武器,通常由铁质枪头和木质枪杆组成。我们在影视剧中常看到全身铁制的枪,这在实际中是不现实的。因为一杆全铁枪的重量至少要达到四五十斤,这对普通士兵来说根本难以长时间挥舞,只有天生神力者才能短时间使用。枪的设计原理相对简单,就是在木杆一端装上尖锐的枪头,既轻便又能给予使用者较远的攻击距离和灵活的速度。
其次是矛。矛同样属于长杆武器,但与枪不同,矛的穿透力更强。整体来看,矛的杆子比枪要长,矛头不仅更加尖锐,长度也超出枪头不少。矛主要用于穿透敌人的铠甲防护,在近距离搏斗中威力巨大。矛既能在近身作战中发挥作用,也能在一定距离外投掷攻击。外观上,枪与矛区别不大,主要体现在枪头和矛头的形状。真正显著的区别还在于枪杆:矛的木杆质地坚硬,弹性较差,注重稳定和耐用;枪杆则较为柔软,强调弹性和韧性。
此外,矛的形状类似于剑,是缩小版的剑身;而枪头则更像锋利的箭头。产生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两者出现的年代不同。矛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有使用,最初的矛头设计仿照剑形状,只是尺寸缩小,因当时尚无先进的枪头制造工艺。
再说说枪上常见的“留情结”——红缨。红缨不仅是装饰,更有实际用途:它能防止刺入敌人体内后,鲜血流到枪杆上而导致手滑。鲜血会沿着红缨流下,减少操作时的滑手风险。不过,这并不能作为区分枪和矛的唯一标准,因为许多槊和矛也会装饰红缨。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红缨是相当常见的装饰。《宋史·卷197》中也记载,部分矛同样配备红缨,毕竟红缨价格不高,安装也方便。
最后谈谈槊。槊与矛有一定相似之处,铁制部分呈剑形,但槊有八个棱面,更利于破坏敌人的铠甲。槊的锋刃极长,超过50厘米,主要用于骑兵冲锋时刺穿敌军防御,如鱼鳞甲、锁子甲等,这些防护在槊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槊与枪、矛最大的区别是长度更长,且木杆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首先选用上等韧性木材做主干,然后将其剥离成粗细均匀的蔑条,接着浸泡在特制油液中风干,再用优质胶水粘合。外层用麻绳紧紧绑扎,待完全干透后涂抹生漆。整个过程耗时两三年,成本高昂,制作精美。
古人对兵器和兵种间存在鄙视链,这种现象源于人性本能,难以避免。比如骑兵因骑马机动性强,常轻视步兵;而步兵则因单兵作战能力强、阵型灵活,也不服气,会轻视骑兵。兵器使用上亦是如此。由于矛出现较早,制作相对简单,后来士兵更倾向使用更精美、更具时代感的枪。这有点像现代人喜欢追随潮流的心理。至于槊,由于制作成本高,材质上乘,常被将领专用,普通士兵难以装备。虽然后来槊的木杆改用常见木料,但因名字听起来更有“逼格”,士兵之间对槊自有一份敬意和鄙视,时间长了,这种鄙视链也导致名称混淆。
参考文献
布衣布舍. “刺杀兵器之王——矛和枪.” 文学少年(小学) 7(2007):32-3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